01 问道
天山,天池之畔。
菩提树下,一老道盘膝而坐,须发尽白,眉目安然。
似是早知有人要来,老道缓缓睁眼,望向书生。
书生心头一震,开口问道:“敢问道长,《道德经》有言‘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’,为何学生所见,皆是‘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’?”
老道抚须:“且听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。”
“‘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。”老道拾起树枝,在地上画了一个圆。
“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。” 添上一弯,分出阴阳。
“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” 再点两点,化为太极。
“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“
”夫道者: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;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;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“
”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”
“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。”
“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’”
“‘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’”
“不是天道不公,是众生自己逐欲而动,如蛾扑火。”
老道拾起一块石子抛入池中,泛起层层涟漪。
“‘太上曰:福祸无门,惟人自召。’”
02 学道
书生凝视池中涟漪:“那应如何修道?”
“‘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’”
老道忽然伸手,将整个太极图拂去,“连这‘修道’之念也要遣去!”
尘土飞扬中,老道叹息:
“‘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;执著之者,不名道德。”
“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”
“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。”老道突然拍掌,书生不由抬头。
“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。”远处松果坠落,书生循声望去。
“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。”老道从袖中取出一块干粮,书生目光随之而动,老道复又收回。
书生恍然,老道将干粮掰碎喂雀,
“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;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。”
“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;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’”
“众生陷入颠倒妄想,执著外物,于是流浪生死。”
雪雀啄食声中,老道继续讲经:
“‘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”
“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;”
“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”
“为化众生,名谓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’”
书生长揖:“还请道长传道。”
老道曰:“非吾传道,悟者自得。 你既求道心切,观中又缺个扫洒之人,便留下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