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冥有熊的博客

行于人间世,拾得字几行;聊赠有缘人。

0%

书生

01 问道

天山,天池之畔。
菩提树下,一老道盘膝而坐,须发尽白,眉目安然。
似是早知有人要来,老道缓缓睁眼,望向书生。

书生心头一震,开口问道:“敢问道长,《道德经》有言‘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’,为何学生所见,皆是‘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’?”

老道抚须:“且听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。”
“‘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。”老道拾起树枝,在地上画了一个圆。
“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。” 添上一弯,分出阴阳。
“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” 再点两点,化为太极。
“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“
”夫道者: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;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;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“
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
“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。”
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’”

‘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。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’
不是天道不公,是众生自己逐欲而动,如蛾扑火。
老道拾起一块石子抛入池中,泛起层层涟漪。
“‘太上曰:福祸无门,惟人自召。’”

02 学道

书生凝视池中涟漪:“那应如何修道?”

‘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’
老道忽然伸手,将整个太极图拂去,“连这‘修道’之念也要遣去!

尘土飞扬中,老道叹息:
“‘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;执著之者,不名道德。”
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为有妄心。
“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。”老道突然拍掌,书生不由抬头。
“既惊其神,即著万物。”远处松果坠落,书生循声望去。
“既著万物,即生贪求。”老道从袖中取出一块干粮,书生目光随之而动,老道复又收回。
书生恍然,老道将干粮掰碎喂雀,
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;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。
“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;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’”

众生陷入颠倒妄想,执著外物,于是流浪生死。
雪雀啄食声中,老道继续讲经:
“‘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
“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;”
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”
“为化众生,名谓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’”

书生长揖:“还请道长传道。”
老道曰:“非吾传道,悟者自得。 你既求道心切,观中又缺个扫洒之人,便留下吧。”

03 见道

遍观群书,以窥其意,欲见真道。如是七年。

或有恍然,误以为得;旋即疑起,知其未至。
心欲澄而难安,念欲遣而反炽。
每至深夜,思绪如麻,独坐灯下,惟觉离道愈远。

是夜,汲水于井,见水中月,心生欢喜。
一时不察,桶坠井,心亦惊。
少顷,心潮渐息,随念返观,照见其源。
观心若镜,方知“仁者心动”之意。
风息波止,明澈无尘。

如是识得本心,曰:“见月。”
老道曰:“善。”

04 下山

寒来暑往,又三载。

一日,天大雪。
书生请辞:“今逢乱世,弟子惟愿下山行道。”

老道叹曰:“痴儿!此乃执著。”
答曰:“知其不可而为之,固所愿也。”

老道问:“子儒生乎?道士乎?”
答曰:“一介书生。”

老道问:“此去世间,或遇重重阻挠,性命攸关。虽九死其犹未悔?”
答曰:“纵万死亦不辞。”

老道默然,入屋。片刻复出,捧一陈旧剑匣,拂尘递予书生。
曰:“此剑名‘不染’,乃故人所留。今赠你,不为杀伐,惟愿护生。”
书生肃容接剑。

老道指炉火:“指穷于为薪,火传也,不知其尽也。
书生拱手应曰:“道火不熄。此番下山,渡人亦渡己。”

老道轻摆拂尘,轻叹一声:“善。下山去罢。”

山风起,剑匣微鸣。
风雪中,他转身,向人间走去。